当前位置: 神州中泰助孕生殖中心 > 神州中泰助孕机构 >

幼儿园跟小学有什么不一样?准备上小学,幼小衔接这样做!

发布时间 2021-10-13

「上小学」对孩子来说,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,可以像大哥哥、大姊姊一样背着书包、穿上制服,神气地上学去,不过,紧随而来的,可能是不安与紧张的情绪,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无论在课程安排、教学方法、上课时间、教室情境、生活常规等方面,均有很大的差异,孩子即将面临一个全然不同的学习环境。

幼儿园vs.小学 学习型态差异

幼儿园国小一年级出席规律性弹性较高,孩子可能较常因天气不好、前一天假日玩太晚等原因而请假或迟到。一般规定每天需在7:50前到校,缺席、早退需正式向老师请假,针对迟到问题可能也会有所处置。专注时间视主题活动内容弹性调整,无固定时间限制,1个活动通常持续15?20分钟,中途可自由上厕所。每堂课40?45分钟,下课时间10分钟,老师会希望同学尽可能于下课时间上厕所,以维持课堂秩序。作业及交代事项作业一般无硬性规定,老师的交代事项会以联络簿直接与家长联繫。每天有固定作业量,以纸笔书写作业居多,孩子开始要自己承担「做到老师交代事项」的责任(如:自己写联络簿),不能以忘记作为合理的理由。上课方式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,培养思考、讨论、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。学科取向的教育,以课程为中心,老师讲课,学生听讲及笔记。学习评量无纸笔测验。以传统纸笔测验为主。


幼儿园vs.小学 生活型态差异

类别幼儿园国小一年级师生比一个班级25?30位学童,2位老师,老师能够提供孩子较周全的照顾与协助。一个班级20?35位学童,1位导师,每位导师要照顾的孩子将近幼儿园老师的两倍,孩子需培养基本自理、处理突发问题与沟通的能力,因为老师不一定能时时在旁觉察并伸出援手。教室布置较有变化、像家的感觉,角落有丰富的教具和材料提供幼儿自由操作,通常也不会限制孩子一直坐在固定座位。桌椅陈设较为制式、缺乏弹性。如厕环境和一般家庭一样是坐式马桶,厕所的门也常是半开放式甚至全开放式,孩子不易感到害怕。蹲式马桶,厕所的门採封闭式且需上锁,不少孩子会对幽闭空间感到恐惧,甚至因为不敢直接面对臭臭的排泄物而排斥如厕。饮食&睡眠除了提供午餐外,还有点心,有些幼儿园也会提供早餐。
午睡採躺睡。
自备早餐及午餐,或订购学校午餐,正餐之外没有额外提供点心。
午睡採趴睡,孩子一开始容易因不适应而睡不着。

进入小学前,要学会什么?

在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以后,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是,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,才足以应付新阶段的学习生活?这些能力又该如何养成呢?

从调查看问题

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副教授及辅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认为,我们可以从「小一老师的困扰」、「幼儿园老师的认知」、「小一家长的烦恼」与「大班家长的担心」4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。

学注音符号不是最重要的!

调查发现,大班家长最担心的「学习注音符号」问题,小一老师并不担心,甚至小一孩学童的家长也不担心,可见得学习注音符号并不是孩子进入学龄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,原来家长们都误会了!

尊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

涂妙如老师指出,有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,不太尊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,总觉得老师对年纪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,因此下课后仍然帮孩子背书包、喂吃饭,殊不知过度介入会导致孩子失去练习的机会。调查中发现,幼儿园老师重视的能力小一老师也重视,家长实在应该和幼儿园老师做更好的沟通与配合才是。

能赢在终点吗?

「不要输在起跑点」是很多广告对家长强调的观念,然而,不输在起跑点的孩子,真能赢在终点吗?涂妙如老师认为,提早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的内容,可能会引发孩子另一种类型的挫折-使孩子觉得上课很无聊,自己都已经会了,因而养成不专心上课的态度,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贴标籤,甚至不知不觉课程已逐渐加深,孩子也不自觉,后来成绩反而更差。

8大重点能力养成

以下,就让我们聚焦于小一老师最困扰的项目,逐一讨论各项适应学龄生活的重点能力如何养成!

1.聆听他人说话

孩子只顾自己说自己的,不听别人说话,怎么办?其实平常在家就能为孩子进行「聆听训练」,当孩子打断别人说话、急着插嘴时,千万不要顺着他,一定要坚持地告诉他:「妈咪还在讲话,等我说完再换你」,说完之后还要记得问他:「妈咪刚才说了什么?」,看看孩子有没有专心在听。

2.安静坐好上课

小学一堂课长达40?45分钟,但孩子容易坐不住,怎么办?家长平常可以透过亲子一起阅读绘本的方式来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,3岁以下孩子的亲子共读时间约10分钟,此后逐渐增加,到中、大班最好能够达到25?30分钟。

此外,为孩子准备「从事静态活动」的空间也很重要,中、大班后,家长可以提供小桌子、小椅子给孩子,让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场域,就会因为情境暗示而安静下来,自然也就容易专心。

3.分辨轻重缓急

「孩子上课才要上厕所,下课却急着去玩!」这是每个小一老师都很头痛的问题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就出在他还不懂得事情的优先次序!很多父母不谅解老师「希望孩子上课尽量不要上厕所」的规定,但是这除了会使孩子漏掉这段期间的课程内容之外,也会有安全上的疑虑(上课时间厕所无人,歹徒容易在此时犯案)。

因此,家长平常就要灌输孩子「下课优先上厕所再去玩,否则万一忍不住上在裤子里会很不舒服」的观念,也请老师于下课前加以提醒,以免孩子忘记。

4.学习轮流、等待

「排队」这件事情在团体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,涂妙如老师认为,日常生活里,父母有很多机会为孩子作正确的示范,像是点餐、结帐时就要对孩子说:「还没轮到我们,所以要等一下」。

现在的家长因为孩子生得少,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,以至于孩子认为任何东西「都是我的」、「我最先」,变成了小霸王。建议父母要多给孩子练习等待的机会,尤其是独生子女,请他让爷爷奶奶先、爸爸妈妈先,然后再轮到他,接着鼓励他的行为,孩子到了学校后,自然也会乐于展现礼让的态度。

5.了解真心的友谊

涂妙如老师表示,友谊观念其实在孩子大班时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,有些大班女生甚至会因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学,在小一阶段反而要建立的是「孩子对不同类型友谊的认识」。

在同侪里,孩子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威胁:「你不给我这个玩具,我就不跟你好」,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难过,父母要教导孩子分辨何谓真心的友谊,友谊是彼此互相关心,而非透过物品交换来建立。

此外,还要让孩子明白,朋友有很多种,有些是好朋友,有些只是普通朋友,让孩子知道友谊也有程度的区别。

6.当个守时宝宝

小学多半规定7:50前到校,但是在幼儿园时期,家长往往随自己的方便来变动孩子上学的时间,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后,要准时上学当然很难。因此,在幼儿园时期,家长就要尽量让孩子每天规律地在8:00?8:30入园,以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及守时的观念。

涂妙如老师指出,不少家长因为较晚下班,连带地让孩子也跟着自己晚睡,大人或许隔天还能准时起床,但因为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较长,早上自然很难被叫醒,大人却还误以为是孩子赖皮、爱赖床,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检讨的地方。

7.整理自己的东西

孩子会自己整理书包吗?其实在学龄前就可以办到!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练习。涂妙如老师表示,在2?4岁的「秩序敏感期阶段」,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,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,哪些东西是别人的。

建议此时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纳物品的空间,让孩子学习收拾自己的东西。不要把孩子的东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,也不要摆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,否则永远只能靠父母帮他整理。

家长可以帮幼儿园的孩子准备小书包,但别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买大一号,否则最后往往都是家长帮忙背;每天睡前请孩子自己整理好书包,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准备好,初期家长可帮忙看过,等孩子上手后就可放心让孩子自行处理。

8.保管自己的物品

能不能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、什么东西是别人的,以及照顾好自己的物品,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,因为这样一来他才不会三天两头要重买新文具,也不会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,被人误以为是「顺手牵羊」。

父母可以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贴上姓名标籤,以利他辨认自己的东西,并提醒孩子好好保护它们,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养成。

而在进入小学前、后,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?

如果孩子不适应,该怎么协助他度过呢?

「上小学」对孩子来说,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,可以像大哥哥、大姊姊一样背着书包、穿上制服,神气地上学去,不过,紧随而来的,可能是不安与紧张的情绪,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无论在课程安排、教学方法、上课时间、教室情境、生活常规等方面,均有很大的差异,孩子即将面临一个全然不同的学习环境。

幼儿园vs.小学 学习型态差异

幼儿园国小一年级出席规律性弹性较高,孩子可能较常因天气不好、前一天假日玩太晚等原因而请假或迟到。一般规定每天需在7:50前到校,缺席、早退需正式向老师请假,针对迟到问题可能也会有所处置。专注时间视主题活动内容弹性调整,无固定时间限制,1个活动通常持续15?20分钟,中途可自由上厕所。每堂课40?45分钟,下课时间10分钟,老师会希望同学尽可能于下课时间上厕所,以维持课堂秩序。作业及交代事项作业一般无硬性规定,老师的交代事项会以联络簿直接与家长联繫。每天有固定作业量,以纸笔书写作业居多,孩子开始要自己承担「做到老师交代事项」的责任(如:自己写联络簿),不能以忘记作为合理的理由。上课方式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,培养思考、讨论、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。学科取向的教育,以课程为中心,老师讲课,学生听讲及笔记。学习评量无纸笔测验。以传统纸笔测验为主。


幼儿园vs.小学 生活型态差异

类别幼儿园国小一年级师生比一个班级25?30位学童,2位老师,老师能够提供孩子较周全的照顾与协助。一个班级20?35位学童,1位导师,每位导师要照顾的孩子将近幼儿园老师的两倍,孩子需培养基本自理、处理突发问题与沟通的能力,因为老师不一定能时时在旁觉察并伸出援手。教室布置较有变化、像家的感觉,角落有丰富的教具和材料提供幼儿自由操作,通常也不会限制孩子一直坐在固定座位。桌椅陈设较为制式、缺乏弹性。如厕环境和一般家庭一样是坐式马桶,厕所的门也常是半开放式甚至全开放式,孩子不易感到害怕。蹲式马桶,厕所的门採封闭式且需上锁,不少孩子会对幽闭空间感到恐惧,甚至因为不敢直接面对臭臭的排泄物而排斥如厕。饮食&睡眠除了提供午餐外,还有点心,有些幼儿园也会提供早餐。
午睡採躺睡。
自备早餐及午餐,或订购学校午餐,正餐之外没有额外提供点心。
午睡採趴睡,孩子一开始容易因不适应而睡不着。

进入小学前,要学会什么?

在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以后,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是,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,才足以应付新阶段的学习生活?这些能力又该如何养成呢?

从调查看问题

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副教授及辅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认为,我们可以从「小一老师的困扰」、「幼儿园老师的认知」、「小一家长的烦恼」与「大班家长的担心」4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。

学注音符号不是最重要的!

调查发现,大班家长最担心的「学习注音符号」问题,小一老师并不担心,甚至小一孩学童的家长也不担心,可见得学习注音符号并不是孩子进入学龄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,原来家长们都误会了!

尊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

涂妙如老师指出,有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,不太尊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,总觉得老师对年纪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,因此下课后仍然帮孩子背书包、喂吃饭,殊不知过度介入会导致孩子失去练习的机会。调查中发现,幼儿园老师重视的能力小一老师也重视,家长实在应该和幼儿园老师做更好的沟通与配合才是。

能赢在终点吗?

「不要输在起跑点」是很多广告对家长强调的观念,然而,不输在起跑点的孩子,真能赢在终点吗?涂妙如老师认为,提早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的内容,可能会引发孩子另一种类型的挫折-使孩子觉得上课很无聊,自己都已经会了,因而养成不专心上课的态度,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贴标籤,甚至不知不觉课程已逐渐加深,孩子也不自觉,后来成绩反而更差。

8大重点能力养成

以下,就让我们聚焦于小一老师最困扰的项目,逐一讨论各项适应学龄生活的重点能力如何养成!

1.聆听他人说话

孩子只顾自己说自己的,不听别人说话,怎么办?其实平常在家就能为孩子进行「聆听训练」,当孩子打断别人说话、急着插嘴时,千万不要顺着他,一定要坚持地告诉他:「妈咪还在讲话,等我说完再换你」,说完之后还要记得问他:「妈咪刚才说了什么?」,看看孩子有没有专心在听。

2.安静坐好上课

小学一堂课长达40?45分钟,但孩子容易坐不住,怎么办?家长平常可以透过亲子一起阅读绘本的方式来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,3岁以下孩子的亲子共读时间约10分钟,此后逐渐增加,到中、大班最好能够达到25?30分钟。

此外,为孩子准备「从事静态活动」的空间也很重要,中、大班后,家长可以提供小桌子、小椅子给孩子,让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场域,就会因为情境暗示而安静下来,自然也就容易专心。

3.分辨轻重缓急

「孩子上课才要上厕所,下课却急着去玩!」这是每个小一老师都很头痛的问题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就出在他还不懂得事情的优先次序!很多父母不谅解老师「希望孩子上课尽量不要上厕所」的规定,但是这除了会使孩子漏掉这段期间的课程内容之外,也会有安全上的疑虑(上课时间厕所无人,歹徒容易在此时犯案)。

因此,家长平常就要灌输孩子「下课优先上厕所再去玩,否则万一忍不住上在裤子里会很不舒服」的观念,也请老师于下课前加以提醒,以免孩子忘记。

4.学习轮流、等待

「排队」这件事情在团体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,涂妙如老师认为,日常生活里,父母有很多机会为孩子作正确的示范,像是点餐、结帐时就要对孩子说:「还没轮到我们,所以要等一下」。

现在的家长因为孩子生得少,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,以至于孩子认为任何东西「都是我的」、「我最先」,变成了小霸王。建议父母要多给孩子练习等待的机会,尤其是独生子女,请他让爷爷奶奶先、爸爸妈妈先,然后再轮到他,接着鼓励他的行为,孩子到了学校后,自然也会乐于展现礼让的态度。

5.了解真心的友谊

涂妙如老师表示,友谊观念其实在孩子大班时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,有些大班女生甚至会因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学,在小一阶段反而要建立的是「孩子对不同类型友谊的认识」。

在同侪里,孩子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威胁:「你不给我这个玩具,我就不跟你好」,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难过,父母要教导孩子分辨何谓真心的友谊,友谊是彼此互相关心,而非透过物品交换来建立。

此外,还要让孩子明白,朋友有很多种,有些是好朋友,有些只是普通朋友,让孩子知道友谊也有程度的区别。

6.当个守时宝宝

小学多半规定7:50前到校,但是在幼儿园时期,家长往往随自己的方便来变动孩子上学的时间,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后,要准时上学当然很难。因此,在幼儿园时期,家长就要尽量让孩子每天规律地在8:00?8:30入园,以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及守时的观念。

涂妙如老师指出,不少家长因为较晚下班,连带地让孩子也跟着自己晚睡,大人或许隔天还能准时起床,但因为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较长,早上自然很难被叫醒,大人却还误以为是孩子赖皮、爱赖床,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检讨的地方。

7.整理自己的东西

孩子会自己整理书包吗?其实在学龄前就可以办到!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练习。涂妙如老师表示,在2?4岁的「秩序敏感期阶段」,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,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,哪些东西是别人的。

建议此时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纳物品的空间,让孩子学习收拾自己的东西。不要把孩子的东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,也不要摆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,否则永远只能靠父母帮他整理。

家长可以帮幼儿园的孩子准备小书包,但别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买大一号,否则最后往往都是家长帮忙背;每天睡前请孩子自己整理好书包,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准备好,初期家长可帮忙看过,等孩子上手后就可放心让孩子自行处理。

8.保管自己的物品

能不能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、什么东西是别人的,以及照顾好自己的物品,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,因为这样一来他才不会三天两头要重买新文具,也不会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,被人误以为是「顺手牵羊」。

父母可以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贴上姓名标籤,以利他辨认自己的东西,并提醒孩子好好保护它们,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养成。

而在进入小学前、后,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?

如果孩子不适应,该怎么协助他度过呢?

「上小学」对孩子来说,是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,可以像大哥哥、大姊姊一样背着书包、穿上制服,神气地上学去,不过,紧随而来的,可能是不安与紧张的情绪,毕竟幼儿园和小学无论在课程安排、教学方法、上课时间、教室情境、生活常规等方面,均有很大的差异,孩子即将面临一个全然不同的学习环境。

幼儿园vs.小学 学习型态差异

幼儿园国小一年级出席规律性弹性较高,孩子可能较常因天气不好、前一天假日玩太晚等原因而请假或迟到。一般规定每天需在7:50前到校,缺席、早退需正式向老师请假,针对迟到问题可能也会有所处置。专注时间视主题活动内容弹性调整,无固定时间限制,1个活动通常持续15?20分钟,中途可自由上厕所。每堂课40?45分钟,下课时间10分钟,老师会希望同学尽可能于下课时间上厕所,以维持课堂秩序。作业及交代事项作业一般无硬性规定,老师的交代事项会以联络簿直接与家长联繫。每天有固定作业量,以纸笔书写作业居多,孩子开始要自己承担「做到老师交代事项」的责任(如:自己写联络簿),不能以忘记作为合理的理由。上课方式以孩子为中心的启发式教育,培养思考、讨论、解决问题及实际操作能力。学科取向的教育,以课程为中心,老师讲课,学生听讲及笔记。学习评量无纸笔测验。以传统纸笔测验为主。


幼儿园vs.小学 生活型态差异

类别幼儿园国小一年级师生比一个班级25?30位学童,2位老师,老师能够提供孩子较周全的照顾与协助。一个班级20?35位学童,1位导师,每位导师要照顾的孩子将近幼儿园老师的两倍,孩子需培养基本自理、处理突发问题与沟通的能力,因为老师不一定能时时在旁觉察并伸出援手。教室布置较有变化、像家的感觉,角落有丰富的教具和材料提供幼儿自由操作,通常也不会限制孩子一直坐在固定座位。桌椅陈设较为制式、缺乏弹性。如厕环境和一般家庭一样是坐式马桶,厕所的门也常是半开放式甚至全开放式,孩子不易感到害怕。蹲式马桶,厕所的门採封闭式且需上锁,不少孩子会对幽闭空间感到恐惧,甚至因为不敢直接面对臭臭的排泄物而排斥如厕。饮食&睡眠除了提供午餐外,还有点心,有些幼儿园也会提供早餐。
午睡採躺睡。
自备早餐及午餐,或订购学校午餐,正餐之外没有额外提供点心。
午睡採趴睡,孩子一开始容易因不适应而睡不着。

进入小学前,要学会什么?

在了解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以后,我们进一步要探讨的是,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,才足以应付新阶段的学习生活?这些能力又该如何养成呢?

从调查看问题

辅仁大学儿童与家庭学系副教授及辅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认为,我们可以从「小一老师的困扰」、「幼儿园老师的认知」、「小一家长的烦恼」与「大班家长的担心」4方面来探究这个问题。

学注音符号不是最重要的!

调查发现,大班家长最担心的「学习注音符号」问题,小一老师并不担心,甚至小一孩学童的家长也不担心,可见得学习注音符号并不是孩子进入学龄前最需要具备的能力,原来家长们都误会了!

尊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

涂妙如老师指出,有些家长在教养孩子时,不太尊重幼儿园老师的观点,总觉得老师对年纪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,因此下课后仍然帮孩子背书包、喂吃饭,殊不知过度介入会导致孩子失去练习的机会。调查中发现,幼儿园老师重视的能力小一老师也重视,家长实在应该和幼儿园老师做更好的沟通与配合才是。

能赢在终点吗?

「不要输在起跑点」是很多广告对家长强调的观念,然而,不输在起跑点的孩子,真能赢在终点吗?涂妙如老师认为,提早让孩子学习小学课程的内容,可能会引发孩子另一种类型的挫折-使孩子觉得上课很无聊,自己都已经会了,因而养成不专心上课的态度,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贴标籤,甚至不知不觉课程已逐渐加深,孩子也不自觉,后来成绩反而更差。

8大重点能力养成

以下,就让我们聚焦于小一老师最困扰的项目,逐一讨论各项适应学龄生活的重点能力如何养成!

1.聆听他人说话

孩子只顾自己说自己的,不听别人说话,怎么办?其实平常在家就能为孩子进行「聆听训练」,当孩子打断别人说话、急着插嘴时,千万不要顺着他,一定要坚持地告诉他:「妈咪还在讲话,等我说完再换你」,说完之后还要记得问他:「妈咪刚才说了什么?」,看看孩子有没有专心在听。

2.安静坐好上课

小学一堂课长达40?45分钟,但孩子容易坐不住,怎么办?家长平常可以透过亲子一起阅读绘本的方式来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,3岁以下孩子的亲子共读时间约10分钟,此后逐渐增加,到中、大班最好能够达到25?30分钟。

此外,为孩子准备「从事静态活动」的空间也很重要,中、大班后,家长可以提供小桌子、小椅子给孩子,让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场域,就会因为情境暗示而安静下来,自然也就容易专心。

3.分辨轻重缓急

「孩子上课才要上厕所,下课却急着去玩!」这是每个小一老师都很头痛的问题。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就出在他还不懂得事情的优先次序!很多父母不谅解老师「希望孩子上课尽量不要上厕所」的规定,但是这除了会使孩子漏掉这段期间的课程内容之外,也会有安全上的疑虑(上课时间厕所无人,歹徒容易在此时犯案)。

因此,家长平常就要灌输孩子「下课优先上厕所再去玩,否则万一忍不住上在裤子里会很不舒服」的观念,也请老师于下课前加以提醒,以免孩子忘记。

4.学习轮流、等待

「排队」这件事情在团体生活当中是非常重要的,涂妙如老师认为,日常生活里,父母有很多机会为孩子作正确的示范,像是点餐、结帐时就要对孩子说:「还没轮到我们,所以要等一下」。

现在的家长因为孩子生得少,什么事情都让着孩子,以至于孩子认为任何东西「都是我的」、「我最先」,变成了小霸王。建议父母要多给孩子练习等待的机会,尤其是独生子女,请他让爷爷奶奶先、爸爸妈妈先,然后再轮到他,接着鼓励他的行为,孩子到了学校后,自然也会乐于展现礼让的态度。

5.了解真心的友谊

涂妙如老师表示,友谊观念其实在孩子大班时就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,有些大班女生甚至会因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学,在小一阶段反而要建立的是「孩子对不同类型友谊的认识」。

在同侪里,孩子可能会碰到这样的威胁:「你不给我这个玩具,我就不跟你好」,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难过,父母要教导孩子分辨何谓真心的友谊,友谊是彼此互相关心,而非透过物品交换来建立。

此外,还要让孩子明白,朋友有很多种,有些是好朋友,有些只是普通朋友,让孩子知道友谊也有程度的区别。

6.当个守时宝宝

小学多半规定7:50前到校,但是在幼儿园时期,家长往往随自己的方便来变动孩子上学的时间,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后,要准时上学当然很难。因此,在幼儿园时期,家长就要尽量让孩子每天规律地在8:00?8:30入园,以培养孩子规律作息及守时的观念。

涂妙如老师指出,不少家长因为较晚下班,连带地让孩子也跟着自己晚睡,大人或许隔天还能准时起床,但因为孩子所需的睡眠时间较长,早上自然很难被叫醒,大人却还误以为是孩子赖皮、爱赖床,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检讨的地方。

7.整理自己的东西

孩子会自己整理书包吗?其实在学龄前就可以办到!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让孩子练习。涂妙如老师表示,在2?4岁的「秩序敏感期阶段」,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,知道哪些东西是自己的,哪些东西是别人的。

建议此时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纳物品的空间,让孩子学习收拾自己的东西。不要把孩子的东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,也不要摆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,否则永远只能靠父母帮他整理。

家长可以帮幼儿园的孩子准备小书包,但别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买大一号,否则最后往往都是家长帮忙背;每天睡前请孩子自己整理好书包,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准备好,初期家长可帮忙看过,等孩子上手后就可放心让孩子自行处理。

8.保管自己的物品

能不能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、什么东西是别人的,以及照顾好自己的物品,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,因为这样一来他才不会三天两头要重买新文具,也不会不小心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,被人误以为是「顺手牵羊」。

父母可以协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贴上姓名标籤,以利他辨认自己的东西,并提醒孩子好好保护它们,这也是一种责任感的养成。

而在进入小学前、后,爸爸妈妈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?

如果孩子不适应,该怎么协助他度过呢?

  • 新闻资讯